在基层,激扬"爱国爱澳"青春力量

2022-03-01 17:42:42来源:光明日报
生成海报
字号:

【看点】

2022年新年伊始,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发生了一件新鲜事。不少来镇政府办事的乡亲们发现,镇里机关来了一群特别的年轻人。他们热情谦和地接待来办事的乡亲,说着标准普通话,但遇见只说粤语的乡亲又立刻切换成广东话,和外商还能飙起流利的英语。

原来这些年轻人是在内地上大学的澳门籍学生。随着澳门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来到内地高校深造,但他们主要是在内地大城市学习生活,对基层了解不多,也常常好奇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是如何治理国家、服务人民的。为了让澳门青年更加切身理解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识国家的发展全貌,澳门中联办积极组织内地高校澳门籍大学生走入基层,走进乡村。

“澳门中联办北京联络部首次选拔了一批全国‘双一流’高校的澳门籍大学生在寒假期间赴三乡镇进行实习锻炼。这是港澳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持续创新,有利于他们深入乡村基层、深入抗疫第一线,全方位观察基层党政机关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零距离感受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之情’,增进他们对国家的了解和爱国之情。”澳门中联办北京联络部部长奉希文说。

据澳门中联办北京联络部在三乡镇基层锻炼的选调生、该实习项目的具体负责人祁诣曾介绍,选择三乡镇作为首个试验点,是因为粤澳同根同源,而三乡镇毗邻港澳,聚居着两万多港澳同胞,多名澳门籍实习生祖籍就是三乡。选择三乡作为基层锻炼的试点,既方便同学们的情感融入,又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来到基层后,同学们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特别是在抗疫期间成立了“澳生小分队”,不分昼夜地奋战在抗疫一线,赢得身边党员群众的一致“点赞”。经过一个多月的实习锻炼,大家的专业能力也得到充分锻炼,从各自工作单位的“萌新”成长为对一块业务熟悉的“小能手”,对内地基层、对国家的认识也有了很大提升。

来自中山大学的秦颖瑶每天都会穿着志愿者红马甲在党群服务中心接待来访群众,有时候一站就是一天。“群众的事情无小事”,从每一次接待中,秦颖瑶了解到了群众的急难愁盼,也从帮助群众中获得了成就感。她还带头参加了当地的无偿献血活动,用热血为青春留下了纪念。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陈伽萤,不仅代表市场监管部门在全镇商事制度改革会议上作政策宣讲,还走入企业进行政策解读。一家公司的荷兰籍总监听到陈伽萤流利地用英语介绍政策,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通过实习锻炼,我感觉到整个大湾区的未来必定光芒万丈。在未来的大学生活里,我一定会把握机会充实自己,然后回到大湾区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陈子翘在卫健分局实习,今年1月珠三角出现疫情后,他成了一名流调队员,每天要打几百个电话做流调溯源,这是在学校课堂里不曾有过的体验。“实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岁月静好背后是那么多基层工作人员的守护。”除了疫情防控的任务之外,他还参与了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帮助全镇的糖尿病患者设计了一份健康食谱。他深入多位患者家调研,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和饮食偏好,并结合三乡镇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款健康食谱,目前已在全镇范围内推广。

在内地高校就读的澳门籍大学生是澳门与内地共同培养的优秀青年人才,也是两地交流的桥梁。同学们深深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使命,对这次实习机会倍加珍惜。大家在工作之余,会彼此交流心得体会,每天撰写工作日志,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及时用心记录下来。

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李嘉俊从刚进工信局时的有些手足无措,到现在能够坦然地与厂企、商户沟通,成长很快,感受也很深。在日常走访企业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问题不是一个单位单独能解决的,比如厂企普遍反映的缺工问题,最后是由镇党委牵头,联合人社等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务工人员的政策,并在春节结束后安排专列前往贵州等地招募员工,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李嘉俊的父母在澳门办着小企业,他说,很希望将内地的有关企业管理经验带到澳门。

在综合治理办公室实习的北京大学学生潘凌子在参与调解劳资纠纷的过程中,看到了领导和同事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造福群众为出发点,以人民满意为最大追求,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她对此由衷敬佩。“希望能学习同事们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竭诚为民的精神,并影响身边更多的澳门青年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一国两制’事业的中坚力量。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正需要这样的年轻正能量。”(记者 龚亮 本报通讯员 祁诣曾)


责编:张青津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